在防水材料稀少的年代,主要防水分為3大大類

1.專作屋頂瀝青油毛氈防水公司[主要業務是在屋頂施作瀝青油毛氈防水]

2.真懂傳統防水施工技術的少數土木包工業[除了地下室以外的室內與室外所有防水,但屋頂防水會另外發包給專作屋頂瀝青油毛氈防水公司]。

3.專作地下室止漏的防水公司[主要業務8.5成是地下室止漏防水,其他1.5成是屋頂南亞PU防水、浴室防水、屋頂水箱防水,越右邊越少。

所以傳統防水技術是分散在以上3大類的公司裡面,尤其是第2.3類公司,因為第一類只是使用材料的不同,第2.3大類的公司也可以使用其他水油性材料用在屋頂防水施工,只須第2.3大類的公司在防水施工時的最最基本的應注意事項技巧而已。

只因大約30年前開始大量出現水性防水材料以及高壓灌注機,對防水行業而言,是屬於革命性的重大改革,有好有壞,好的是使用防水材料時,確實變得較簡單,在材料商神化了水性防水材料功能的推廣之下,只需將防水材料塗塗抹抹就是在做防水,也導致原本沒有防水技術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成立防水公司開始承包防水工作。

加上當時恰逢處於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前期,新建案變多,吸引各行各業就連工地雜工都可以做防水,所以大多數人的防水技術都來自於材料商。

但是材料商的專業,只有兩種,一種是貨源,另一種就是如何把材料賣出去,主要收入的來源是銷售增加很多行業,並不是專業施工,所以自然也不會懂太多防水技術,故而銷售水性防水材料時,最多也只是告知材料如何使用,並不會有太多細節與施工時的各種應注意事項。

根據自己的經歷所知,有計程車業者改行成立防水公司,也有工地主任,統包,雜工,就連材料商也兼職承包防水工作,讓各行各業的人進入防水行業。

而懂得傳統技術的第2.3類公司,因為本身主要的工作是其他的項目,所以不會只專心單一在水性防水的施工,而且已經孰悉固定多年的材料工法,也不會隨意改變。

等到真的逼不得已,市場防水主流都是水性,這時有些2.3類公司,會因為主力收入是其他工作,所以會放棄水性防水,或是因為初期水性防水效果有很多的不穩定性,做失敗過,而放棄水性防水這一塊。

加上也只有在水性防水材料以及高壓灌注機還沒變成主流材料的年代,就在以上第2.3類公司工作多年,才有機會學到當時的傳統防水技術。

但很不幸的是我在199*年,所看到是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在以上第2.3大類的公司工作,而在當年從事第2.3大類人的年紀大多都已偏老。

例如我從還沒有高壓灌注機,就在專做地下室止漏的防水公司工作,老闆曾經跟我說,全台北縣市的地下室止漏,都是他們師兄弟三家公司在承包的,到後來的某一天中午,老闆突然出現並跟我說,現在市場出現了高壓灌注機。

因為已在這家公司工作多年,所以確實也明顯的感受到後來工作變少了,以前每天公司都是十幾二十人,打了那麼多字的重點是,從我開始在這家公司工作一直到離職的這幾年時間,我一直都是最年輕的,中間有幾次年輕人來工作,但一律都是中午吃飯時,人就不見了,公司裡除了我是二十幾歲以及極少數3十幾歲,其餘都是4十幾歲以上的人。

從當時2.3類有傳統防水技術的這些人,都已經屬於偏老人的行業,就算只有40歲,再歷經各種防水材料出現,經歷了從只有單液防水材料,逐漸演變單液防水材料裡面添加纖維絲抗裂,變成添加水泥粉、又變成添加粉體,從只有單液至少經過十幾年時間,才慢慢出現彈性水泥防水材料。

其中從開始在單液防水裡面添加其他材質的防水材算起,大約十年後,市場上出現抗裂網,剛開始只有玻璃纖維網,隔了幾年後,又有了其他種類抗裂網,以及出現其他種類的防水材,再經過市場考驗之後,還可以存留下來的水性防水材料,再加上熟悉這些材料特性的時間。

所以普遍還等不到真正熟悉這些新材料所展現出來的特性,就差不多都到了退休的年紀,更別說還需要很長的新材料親自施工經歷,才有機會可以將新舊材料工法的優點融合。

真懂得的人,通常也都屬於家族式的傳承,同公司之間的傳承,防水又是屬於比較封閉的行業,畢竟又有誰願意大量的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呢?

因此傳統防水技術,早已隨著水性材料與高壓灌注機的出現,便已開始出現逐漸斷層。

所以會的人數,也不會多到能輕易的讓他人學會,只會因為行業技術的封閉,加上大多年輕人不願加入而逐漸老去越來越少。

所以在得意防水還沒推廣浴室防水施工時,就要切除地面排水管之前,所看到的、聽到的,無論是新建案還是翻修場的浴室,地面排水管幾乎都是貼地磚的人在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