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室防水進化史

在沒太多水性防水材料的年代,因為受到當時防水材料的限制與工法,排水管是不能切的,因為知道管邊容易漏水,所以防水粉刷時,需要將材料壓在管邊,所以不能切管。

再往前一代的技術,也就是在很多浴室地面與浴缸表面,都是小小顆石子,抹七里石的防水方式,或都是小小片[馬賽克磁磚]的年代,因為是把七里石以及小片[馬賽克磁磚]當作防水層,因為防水層是在表面,所以地面排水管的高度,就是要與地面排水的入口處平整。

所以很多公寓外牆正面是貼小片磁磚。側面則是抹七里石,可以問一下周遭約60歲的人,小時候看到的浴視地面與浴缸表面,是不是都是小小片[馬賽克磁磚]不然就是小小顆石子的七里石

當所用的材料改變時,也須視材料所需,改變工法來配合材料。

把[馬賽克磁磚]七里石當作防水層的年代,防水層就是在表面,這時候的排水管高度就是要直達表面

後來把防水劑加在水泥砂裡面,變成所謂的防水粉刷時,因為知道管邊容易漏水,所以防水粉刷時,需要將加了防水劑的水泥砂壓在管邊,所以也不能切管

自從80年代初,台灣經濟開始起飛,跟防水相關的學徒就越來越少,適逢使用簡單的高壓灌注機以及水性防水材料的大量出現,在材料商的廣告之下,防水施工變得只需塗塗抹抹。

沒有太多應注意事項與基本觀念細節,畢竟他們的專業之一是如何把材料賣出去,並不是真正有技術傳承的資深施工業者。

所以我看過原本是開計程車的司機,工地主任、材料商…沒甚麼防水技術的人,都成立專做新建案的防水公司。

很多人再從裡面學到的防水方式,開始接觸民宅抓漏防水,因此大多數人的防水技術來源,都來自材料商,塗塗抹抹式的防水方式。因此在得意防水還沒跟大家告知、推廣排水管需與防水層平整之前,所看到的浴室防水,幾乎都是貼地磚的人在切排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