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標題在這裡

有人說浴室漏水就把排水管盡量加高,這種作法早就不適用了。

二英吋的管邊防水套,搭配一英吋半的[落水頭],有甚麼好處?

二英吋的管邊防水套,搭配一英吋半的[落水頭],除了可以確保管邊不會漏水以外,還具備深層二次排水功能,也就是說,萬一地磚下方的水泥砂層有水,也可以很順利的排走

因為地磚下方水泥砂層的水源有很多種,在我測漏的經驗中,遇過洗手台壁排的問題、浴缸問題、管道間問題、浴室管線問題、磁磚縫問題,甚至也遇過只是馬桶沒安裝好而已…各種問題,都會讓地磚下方的水泥砂層有水

如果剛好遇到排水管,沒有切與防水層平整,那麼積水的高度,就是排水管有多高,積水的高度就有多高,浴室經常有潮濕味、霉味,磁磚縫會冒水出來、長黑斑,大多都是因為排水管沒切的關係

也會造成原本只是小問題,如果排水管有切與防水層平整,就可以順利排走,但因為沒切,水排不走,就會隨著積水的高度增加,開始往四周擴散,從磁磚縫跑上來,

這還是最好的狀況,因為積久了,通常就會從門檻下方跑出去,從牆角下面漏到隔壁房間,

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浴室有漏水的地方,除了管邊、接裂縫漏到樓下浴室,還有很多就是樓下天花板漏水的位置,就是樓上浴室門口前面的走道以及浴室旁邊的房間

浴室漏水,就加高排水管的高度,這是古早以前浴室的作法,可以先請各位問一下家中的長輩,問說小時候家裡的浴室地面以及浴缸是不是都是小片瓷磚或是表面看起來都是小小顆的石子[抹七里石工法]

因為以前沒有什麼防水材料,可以做在浴室裡面,所以會把貼磚以及抹七里石當作是做防水,所以大家也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以前的舊大樓,幾乎都是貼磚,公寓也是正面會貼磚,側面則是抹七里石,

也因為很早很早以前,山上有一間廟,廟裡面有位老和尚,說錯了.更正

也因為很早很早以前的防水,就是抹七里石或是貼磚[小小片的馬賽克,屋頂以外有水的地面就是磨石子地面,例如公寓1樓的門口前面[因為下面是當作防空洞的地下室,

再離題一下,再說一個現在看起來很離譜的,不知各位以前有沒有看過屋頂什麼防水層都沒有,只有佈滿小小顆石子的水泥地面

所以防水層就是在表面層,這時候的地面的排水管,當然一定是越高越好,讓地面的水可以直接流進排水管內,

各問請隨便想一下,是不是跟我從幾年前開始告訴大家浴室地面排水管要切與防水層一樣高,是一樣的意思

防水層在表面.所以排水管的高度,就是加上落水頭的高度,等於地面的高度,是一樣的意思

很多魚池也是一樣作法,那時候的施工技術最好,因為幾乎所有的工種,都是從學徒做起,並且會學到一定的程度以上才會創業,水泥沙與水的比例會控制得比較好,我小時候的使用經驗是浴缸馬賽克都掉了一些也不會漏水,後來是因為浴缸馬賽克局部脫落,才換了FRP浴缸,

當然這中間還有一個階段,是在水泥砂裡面加防水劑的防水粉刷,所以很多大樓就出現某某地方的防水粉刷,這時候的防水層就開始從表面往下沉,變成在地磚的下方,

當時雖然很多土木包工業都會防水粉刷,但也並不是大部分的土木包工業,都真懂得如何做浴室的防水粉刷,甚至很多新建案都是加水十倍,十幾倍甚至是只要看起來,水有一點白白的就好,

所以有很多新建案的泥作,在做防水粉刷時,也只是把加有防水劑的水泥砂抹上去而已,就跟很多說會做防水的人一樣,作法也只是跟著材料的使用說明的做法而已,沒有細節

而懂得浴室防水粉刷的土木包工業,因為知道管邊與內90度角的接縫處是防水重點,所以會使用加有防水劑的水泥砂,按壓在牆角處以及排水管與地面的接縫處…的上面,所以排水管也不能切

[創業後,因為對於水性防水材料沒多大的信心,所以直到十年前絕大多數的防水都是南亞PU,水性只占少數]這一句又離題了

因為創業前,有家族土木包工業無私的防水技術傳承,還在沒有高壓灌注機的年代,就在專作地下室止漏防水的公司,從學徒做起工作多年,

有眾多防水前輩的技術傳承,創業後也一直堅持自己也一起動手施工,一直不斷的累積各種施工經驗,也是需要很多年之後,更熟悉的了解各種創業後才開始出現使用的材料之後,才開始慢慢地能真正地與傳統防水技術相融合再逐漸貫通

這也是為什麼書中有些看起來只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能直搗核心變得簡單易懂,防水基本或細節,也能從很簡單的開始說起,很多看似簡單的防水基本原理,就算從事防水20年或創業20年也不一定會知道,因為很多事情只要沒人說,就算自己做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因為很多事情都要有傳承,

就像很多發明與創新,也並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踩著前人累積的經驗成果

又離題了

不知不覺又天亮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