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浴室漏水就把排水管盡量加高,這種作法有很多後患。

因為地磚下方水泥砂層的水源有很多種,在我測漏的經驗中,遇過洗手台壁排的問題、浴缸問題、管道間問題、浴室管線問題、磁磚縫問題,甚至也遇過只是馬桶沒安裝好而已…各種問題,都會讓地磚下方的水泥砂層有水。

如果剛好遇到排水管,沒有切與防水層平整,那麼積水的高度,就等於是排水管的高度,因為只有比排水管還高的水,才會流進排水管內,浴室經常有潮濕味、霉味,磁磚縫會冒水出來、長黑斑,大多都是因為排水管沒切的關係。

也會造成原本只是小問題,如果排水管有切與防水層平整,本來還可以順利排走,但只是因為沒切,造成水排不走,就會隨著積水增加,開始往四周擴散,開始從磁磚縫跑上來,例如某一處的磁磚縫出現微凸的白色物體。

[這現象就跟屋頂的漏水,出現白色柱狀或外牆因漏水而出現很多白色的粉體是一樣意思,都是水經過水泥時,所產生的化學作用]

這還是最好的狀況,因為積久了,通常就會從門檻下方跑出來,從牆角下面漏到隔壁房間。

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浴室有漏水的地方,除了管邊、接裂縫漏到樓下浴室,還有很多就是樓下天花板漏水的位置,就是樓上浴室門口前面的走道以及浴室旁邊的房間。

至於為何會有浴室漏水就加高排水管的說法呢,這關係到古早以前浴室的做法,

可以先請各位問一下家中的長輩,問說小時候家裡的浴室地面以及浴缸是不是都是小小片瓷磚[馬賽克]或是表面看起來都是小小顆的石子[抹七里石工法]。

因為以前沒有水性防水材料,可以做在浴室裡面,所以會把貼磚以及抹七里石當作是做防水,所以大家也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以前的舊大樓,幾乎都是貼磚,公寓也是正面會貼磚,側面則是抹七里石。

也因為很早很早以前,山上有一間廟,廟裡面有位老和尚,說錯了.更正

也因為很早很早以前的防水,就是抹七里石或是貼小小片的馬賽克,而屋頂以外有水的地面,就是磨石子地面,例如公寓1樓的門口前面[因為下面是當作防空洞的地下室],

再離題一下,再說一個,不知各位以前有沒有看過屋頂什麼防水層都沒有,只有佈滿小小顆石子的水泥地面,這就是把抹七里石工法,當作屋頂防水,畢竟很多浴室地面的防水也是一樣做法。

因為這一類主要防水方式,是依靠表面的材質,所以防水層就是在表面層。這時候的地面的排水管,當然一定是越高越好,讓排水管可以跟表面層的防水連成一體,才能讓地面的水,可以直接流進排水管內直接排走。

而現在因為浴室都是使用水性防水材料做在底部,因為材料的的改變,導致原本在表面的防水層,變成了在底部,是不是跟我從幾年前開始告訴大家,浴室地面排水管要切與防水層一樣高,是一樣的意思。都是為了讓排水管可以跟防水連成一體,讓水可以順著防水層,直接流進排水管內直接排走。

又為什麼絕大多數有做浴室防水的人,都不懂需切除排水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