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2
此頁圖片中的每一場,都是自己帶著副手一起動手施工
甚至看到屋頂防水,是把防水塗料倒在地上之後,用掃把去撥開地面的防水塗料,好像只要讓地面都有一層防水塗料就可以,對方還說某某地區的防水,很多人都這種做法,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才會連自己在用的材料,最基本應該要知道的防水塗料特性也不懂。
因為雙液型PU有硬化劑,所以厚薄不均勻也沒關係,例如以前自己就發生過,雙液型PU倒入一個大的塑膠桶裡面,也攪拌均勻了,卻突然開始下雨沒辦法施工,只能下班離開。
等到隔天看到塑膠桶裡面的雙液型PU,已經完全乾硬,塑膠桶裡面PU的高度至少有40公分。
而水性沒有硬化劑,水性要乾硬之前,會先蒸發裡面的水份,所以濕氣越重溫度越冷,乾硬的速度就會越慢,太厚的地方會因為乾縮而裂開,所以水性是需要薄塗多道,這種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就好像以前抗裂網都已經出來很多年了,但很多人做浴室防水的時候,也沒有使用抗裂網。
很多人都說自己會做防水,甚至說自己是專業,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說得嚇死人,做出來的卻是笑死人,都不敢在自己的臉書或網站,貼太多施工過程照片。
以前的浴室防水,是依靠抹七里石,貼馬賽克磁磚來達到防水的目的,所以這時候的防水就是在表面層。
所以也可以問一下周邊60歲以上的人,問他小時候看到的浴室地面與浴缸的表面,是不是都是小小片的馬賽克磁磚以及小小顆石子的七里石這兩種。
因為防水層,就是在表面層,所以地面排水管就是要越高越好,讓水可以順著防水層,流進排水管內。
也就是馬賽克磁磚或七里石的表面防水層,是跟落水頭連在一起,而落水頭出水口,是套進地面排水管裡面,所以以前的地面排水管,就是要盡量高,越高越好,讓防水層透過落水頭跟排水管連在一起,才可以避免地面的水,不會從防水層與排水管的中間,漏到水泥砂層裡面。
而且以前的馬桶,也沒有在地上鑽孔的乾式安裝法。
後來出現加在水泥砂裡面的白色防水劑,所以很多新建案出現各種防水粉刷,但也不是很多泥作都是真懂防水,有些是營造單價問題,所以有很多都是加水很多倍,只要看起來水有白白的就好,
真懂傳統防水的人,因為知道牆角與管邊都是防水重點,所以會用加了防水劑的水泥砂,去壓在牆腳處,去壓在排水管與地面的接縫上面,所以排水管也不能切,
在得意專業抓漏防水技術教學本第二冊裡面,有一個拿來當例子的案場,就有泥作在女兒牆腳處抹上一整排水泥砂的現場照片,
所以在沒有水性防水塗料,可以做在浴室裡面的年代,地面排水管都是要貼地磚的人切除,因為只有他才是會在第一時間,知道地磚下面的水泥砂層有多高,落水頭也是他在安裝,地面排水管自然也會讓他依照所需高度來切除,所以在以前防水施工時,排水管都不能切除
可是當防水層,從表面變成在底部時,而且還過去30年了,雖不敢說沒人知道,但幾乎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浴室防水,地面排水管依舊還是貼地磚的人在切除
例如在[得意防水]還沒有告知大家,浴室地面排水管的高度,不能比地面防水層還高的時候。
無論新建案還是翻修場,還是在臉書上、在網路上所聽到的,所看到的地面排水管,幾乎都是留給貼地磚的人在切除
可見有些傳統防水相關,斷層是真斷的很乾淨
畢竟以前的防水分成幾大類,因為使用材料與施工方式都不同,所以都有各自專屬施工的工程公司,
因水性防水材料以及高壓灌注機的出現,變成似乎沒分那麼細了,
實際上也是因為以前材料的稀少,所以會更注重細節,各種應注意事項,而材料商是不會懂這一些的,有很多都是不知真實用意,只是有樣學樣跟著做而已,
所以以前排水管不能切,排水管越高越好,就一直被沿用到至今
也因為不是很多人都容易接受新觀念,所以還是經過幾年時間,才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排水管要切除的事實
以上這些除了我在專做地下室止漏公司,很用心努力工作多年,學習地下室止漏技術之外,我還因為家族的關係,所以可以得到毫無保留的土木包工業傳統防水方式,
以前防水技術分成3大類,
1.屋頂瀝青油毛氈,
2.地下室止漏,
3.其餘防水都屬於土木包工業的工作項目,例如建築物的滴水線施工,伸縮縫、外牆、浴室、魚池、蓄水池…等等。
第2或3只要使用最基本應注意事項,就可以用其他防水材料做屋頂防水,而我的的職業專長就是以上第2與3,其實也是年輕的我想過之後的選擇。
有什麼錢會賺得比較快,做生意是沒那種頭腦,也因為小時候就知道,如果換職業,盡量不要是毫無相關的職業,因為就等於相關的經驗,就是一直全部打掉,再重新開始累積
所以退伍後,才會選擇去專做地下室止漏公司工作,這樣學到的才會是真專業,又與家族的土木包工業傳統防水相關,才會是1+1大於2。
例如屋頂的滴水線,就是某一天我堂哥,突然走到我旁邊跟我說這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怎樣的做法,會比現在看到的這種做法還會更好。
因為自己的弟弟是水電專業,剛開始創業時,我與老爸會跟他分享防水技術,他也會分享浴室什麼地方漏水,就可能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
也只有家人親戚,才會這樣毫無保留的互相分享,即便有人跟我一樣,創業至今都自己帶著師傅一起動手施工,也很少會剛好他的家族,就是真懂傳統防水的土木包工業,也很少還會剛好有一個願意無私互相分享有水電專業也做防水的弟弟
因為在防水行業裡,隨便任何一種技巧或細節,都沒人會願意隨便告知他人,因為越難得到的東西,越不會與他人分享,而防水技術都是從無數汗水、無數體力與經歷,慢慢累積而成。
所以越輕易的可以從他人口中得知的技術,通常都是從事相關經驗很少的人所告知。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技巧是你做了很多年才知道的話,你也會不想隨便告知他人,因為一方面,除了是你很辛苦才學會的,另一方面你也不想出現競爭對手,也沒人願意在自己賴以維生的行業裏面,出現很多競爭對手。
而防水行業不像水電行業,有很多做法都可以用公式去算出來,多少用電量就用多大的電線,該怎麼做,就算有新材料也是慢慢出現,就算所用材料、從鉛管、鐵管變成塑膠管、白鐵管,也是慢慢出現,也是同樣水電行業的人在施工。
而防水行業原本是分成3大類,因為使用方便的水性防水材料與高壓灌注機的出現,恰逢台灣經濟正在快速發展,新建案與工作都增加很多,所以有很多大量其他行業的人,都使用全新的材料與全新的防水方式,進入防水施工行業。
加上真懂傳統防水技術的人,當時年紀都已偏老,而且主要的收入來源工作,本來就不是依靠這些新式防水材料,所以真懂傳統防水的人的工作重心,就不會放在這些新式防水材料,且大多數都離退休只有十幾年。
而大量使用新式防水材料的人,很多都依照防水材料的施工方式,只會塗塗抹抹。因為沒有傳統防水技術的傳承,很多應注意事項都不知道,所以幾乎都只會很表面式的做法,或是不知真實用意只會有樣學樣。
例如很多人都會在新建案外牆的接縫處打槽,並告知要打多深與多寬,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一定要多寬與多深,得意專業抓漏防水技術教學本 裡面有寫,所以就不在這裡佔篇幅了,不然這種文章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是很容易離題,會越扯越遠的呵呵。
所以很少同業會有我如此的好運,除了有這樣的家族,有這樣的弟弟,還長年持續一直親自動手做,才能累積到這樣的技術。
防水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很多技術都要靠眾多的親身經歷過後才會得知,因為民宅防水的現狀,有時會遇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現場。
而真正有技術的人,也通常只掌握在公司裡的少數核心的幾個人。
所以防水公司開的越大,師傅越多,防水品質就越可能不穩定,因為又有多少真有本事的師傅,會不想當老闆呢所以長期以來,為了減少防水完工後還出現維修的機率,所以每一場都是自己帶著師傅一起做,這樣可以大幅度的減少維修率,但也代表做不大。有些人會說自己做多久多久,有多專業多厲害,可以做各種防水,卻拿不出證據,只有少數防水施工照片,也因為對施工內容沒信心,怕被吐槽,所以臉書也不敢貼太多施工現場的照片,所以說再多,還不如貼更多種防水類別的施工照片,來證明自己真實的實力